查看原文
其他

从优青到杰青: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典型特征





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典型特征分析

以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为例




作者:王佳匀 于璇 汪雪锋 张宛姝


人才是驱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成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选拔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本文以2012—2016年获优青项目资助并后续在2018年前获杰青项目资助的132名学者(以下简称“典型学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提取自典型学者的履历信息,包括年龄、学科领域等基本信息,教育与科研工作经历等成长经历信息以及个人成就信息等。运用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等方式挖掘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表明境外经历有助于青年科技人才能力的提升;高成就导师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不同学科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经历差异显著,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院校类型、境外经历时间长短及境外学习目的地上均有体现。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和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决策支撑。



结论及建议


(1)典型青年学者本科一般毕业于“985高校”,大多拥有博士后经历,其教育/科研背景呈现国内外合作培养的特点。合作培养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带动学校自身发展、扩大对外交流与影响、开辟研究生培养新途径等。因此应该鼓励青年科研人才成长过程中的跨机构、跨国/境合作,鼓励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启发人才的科研思路和方法、积累科研经验,助推优秀青年人才成长。


(2)典型学者境外教育/科研经历长短可明显影响其后续成才时间。拥有全职境外经历对于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建议用人单位大力支持青年人才跨国/境学术交流、参与国际合作,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可以在境外建立国际化科研平台。


(3)导师成就对青年科技人才成才具有重要影响,高成就导师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目前“导师制”是研究生教育中的普遍模式,导师在青年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成就导师由于学术水平较高、国际视野较宽广,在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等方面更具优势。建议用人单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成就导师的优势,带动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


(4)不同学科领域青年学者的成长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教育阶段的院校类型、境外经历时间长短及境外学习/科研目的地上均有所体现。建议用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建议资助机构把握不同学科领域青年人才成长规律,明确资助导向、构建分类评审机制,并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中注意差异化管理。


原文链接:

https://www.nsfc.gov.cn//csc/20345/20348/pdf/2021/202102-290-297.pdf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基金,科奖中心整理,信息有删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包干制到底怎么干?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如何加大?新规来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一流大学应以培养杰出人才为己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